阳虚,是一种什么体验?

发布时间:2022-01-13  来源:中艾堂艾灸加盟  原创作者:养生馆加盟  浏览量:206
  阳气是生命之本,是人体的一个免疫力体制,“阳气”越充足,人体越强壮,阳气不足,人免疫力低下,抵抗疾病的能力也会变差。

  根据《2020年全民中医健康指数研究报告》数据显示,从性质来看,阳虚证达9%。

  现在天气一天比一天冷,什么样的人最容易受伤呢?首当其冲当然是阳虚之人了,阳虚之人,阳气不足,则非常容易被寒邪伤到。

  所以,我们今天再来把阳虚在各个脏器的表现来说一下吧!
阳虚

  心阳虚


  首先,我们来看上焦,在上焦,有心肺二脏。我们先来看看心阳虚。

  心阳虚之人,心脏的阳气不足,缺乏推动、温运的力量,则会出现当你偶尔爬个楼梯,跑个步,心脏扑通扑通要跳出嗓子眼时;熬个夜,竟然感觉到了,时不时到来的一阵心悸;心慌、胸闷、盗汗,以及长久的失眠多梦;畏寒肢冷,神疲乏力,面色晄白,或面唇青紫,舌质淡胖或紫暗,苔白滑,脉弱或结或代。

  天冷的时候,素体心阳不足之人,要有所防备,如果出现心脏冷痛的情况,要引起重视。

  肺阳虚


  肺为娇脏,其位最高,外邪侵犯人体,肺常首当其冲。

  若是热邪内盛,每常灼伤阴津,形成肺阴虚(或肺阴受损)证,而寒邪犯肺,哪有不损伤肺中阳气的道理?

  如寒邪外感,内干于肺,轻则肺阳被遏,重则阳气受损,而常表现出恶寒发热、咳嗽、咳痰清稀、流清鼻涕等候。其中咳痰清稀、流清鼻涕等显然是由于肺阳被遏所导致的,只不过此类病证肺阳损伤的程度较轻,若不是反复发病者,一般不致形成肺阳虚证。

  反之,如果长期咳喘,痰饮停滞于内;或是肺气虚弱,久之累及肺阳;或是脏腑之间彼此相互影响,如脾胃阳气不足,土虚不能生金,或肾阳虚无以温暖肺阳等等,最终均可导致肺阳虚证的形成。

  其临床见症,总以畏寒肢冷、短气神疲、咳喘不已、咯痰量多、痰涎清稀或白如泡沫、胸闷不适、面色晄白或虚浮、平素自汗出、易感冒、唇舌淡或暗淡、苔白或滑、脉沉细无力等为主候。

  这里还须明确,由于气虚常反映出较单纯的机能衰退,阳虚则必见一派虚冷征象,气虚为阳虚之始,阳虚乃气虚之甚,因而肺阳虚证必然同时兼有短气神疲、咳喘无力、面色晄白等肺气虚症状。

  脾阳虚


  下面我们再来看看中焦的阳虚,中焦主要是肝脾两脏。

  先看脾阳虚证,脾阳不足,主要有以下症状:畏寒肢冷、食欲减退、脘腹冷痛而喜温喜按,大便清稀、或水泻完谷不化、或久泻久痢,面色虚白、倦怠神疲,口淡,喜热饮、或泛吐清涎,或浮肿、小便不利,或妇女白带量多而清稀,舌质淡胖或有齿痕、舌苔白滑,脉细迟弱。

  这些情况,也是在天气变冷后,会越来越明显,每当寒邪侵袭,则非常容易出现上吐下泻,腹痛胃痛的情况,而平时,脾阳不足之人,在吃一点生冷的食物之后,都会感觉到明显的不适。

  所以,脾阳不足可能是我们日常最容易见到的了。对于这样的人,一定要注意养护,尤其是饮食方面,最好能够温养,同时避免食用生冷,让身体逐渐恢复。

  肝阳虚


  下面我们再看看肝阳不足。对于肝阳虚,论述的医家不多,但是所有的脏器,都是有阴有阳的,肝脏当然也不例外肝阳虚之人,表现在肝的生发功能不足,导致肝木郁陷,出现肝经失煦,导致经络不通的情况,从而导致腹痛、腰痛、男性疝气,女性小腹痛。而筋膜失于温煦,则导致四肢蜷缩疼痛拘急,这也是一种肝风内动。同时,肝血失于温煦,导致肝血凝滞,浊邪内生,从而导致腹痛、腹胀、失眠多梦、夜里癫狂等症状。

  在中医古籍中对肝阳虚的提法较少见,因此补肝阳的方剂尤其难求。一般多见“肝寒”或“寒滞肝脉”等证。

  肝阳虚为阳虚生寒,故以肝之气血虚证为主体,兼见畏寒肢冷、溲清便溏、宫寒不孕等症为特征。

  故补肝阳之法,应尊阳气基于阴血的道理,首选当归、枸杞子等温养营血之品培其根本,使阴生则阳长;辅以吴茱萸、肉桂等暖肝肾之阳,温散寒邪;再用川、乌药温通气血。

  如此使血充气旺则阳气得生,寒邪散,气血通则筋脉得以温养,是为正法。

  肾阳虚


  而在下焦的肾阳不足,则是大家熟悉的。肾阳虚之人,命门之火不足,会出现这样的症状:以阳痿早泄、睾冷囊缩、少腹阴冷、精寒无子等下元虚寒症为特征。身浮肿,腰以下尤甚,下肢水肿;须发易脱落、早白;形体虚胖或羸瘦;反映在面部则色青白无光或黧黑。

  而肾阳虚之人,在冬季会感觉更加明显,有的人一到冬季,就开始白天困倦不堪,夜里夜尿增多,这都是肾阳不足的表现。此时寒邪来袭,则更容易出现问题。

  以上,我把阳虚在各个脏器上的表现,给笼统地讲述了一遍,大家可以有个概念。我们身体整体阳虚,具体会反应在各个脏器上,有时会有所偏重,所以在调理的时候,需要根据各个脏器的反应来具体调理。

  如果您自己无法判断到底是哪里出了问题,我们也可以反过来思考:实际上,只要从整体上温阳,对各个脏器的阳虚,也是非常有好处的。

  那么,大家要问了,该怎么才能改善阳虚体质呢?

  艾灸补阳气


  艾灸可以较好的补充人体的阳气,大家要学会做艾灸。

  采用艾灸的方法改善阳虚的身体状况,是非常好的选择。可以在以下穴位艾灸:

  丨足三里

  在小腿外侧,犊鼻下3寸,胫骨前嵴外1横指处,犊鼻与解溪连线上。足三里为强壮保健要穴,对于虚劳诸证有很好的疗效,也是日常保健常用穴。除采用艾条灸之外,还可以采用,艾炷瘢痕灸,对于体虚易感冒之人效果很好,但是瘢痕灸会对身体皮肤有所损伤,具体采用还要慎重。

  丨神阙穴

  在脐中央。此处是禁止针刺的,多用艾炷隔盐灸法或艾条悬起灸,具有温中散寒的作用,也可用于日常保健,治疗虚寒性疾病,多用艾灸神阙,我们之前给大家介绍的很多体质的艾灸调理方法中,也都用到了此穴。

  丨关元穴

  在下腹部,脐中下3寸,前正中线上。本穴有很好的强壮作用,是保健常用穴,具有很好的补阳作用,对于阳虚,脱证,虚劳无力,生殖系统疾病都有很好的治疗作用。

  丨肾俞

  在脊柱区,第2腰椎棘突下,后正中线旁开1.5寸。背俞穴穴性偏补,相应脏腑的虚症,可选用对应的背俞穴来治疗,肾阳的温煦作用对于人体是非常重要的,肾阳虚之人很多见,可以选关元,神阙,肾俞,用灸法。

  丨命门穴

  在脊柱区,第2腰椎棘突下凹陷中,后正中线上,有温补肾阳的作用。以上介绍的都是补益作用很好的穴位,其中以补益肾阳为主。

  操作方法:在上述穴位艾灸,每个穴位灸10~15分钟,一天一次,6天为一个疗程,结束后休息一天再开始下一个疗程。连用8个疗程后评价疗效。

  泡脚补阳气


  在古代,泡脚是很常见的一种养生现象。“老人不复事农桑,点数鸡豚亦未忘。洗脚上床真一快,稚孙渐长解烧汤。”这是陆游在《剑南诗稿》中的诗句。历代养生家把每晚用热水泡脚作为养生却疾、益寿延年的一种方法。

  民谚云:“春天洗脚,升阳固托;夏天洗脚,湿邪乃除;秋天洗脚,肺腑润育;冬天洗脚,丹田和暖。”这几句通俗的话则概括了一年四季泡脚的主要好处。

  用艾叶来泡脚:《本草纲目》:艾以叶入药,性温、味苦、无毒、纯阳之性、通十二经、具回阳、理气血、逐湿寒······故又被称为“医草”。

  苏东坡:热浴足法,其效初不甚觉,但累积百余日功用不可量,比之服药,其效百倍。

  艾叶泡脚,通经络、温丹田、行气活血、助睡眠。

  取艾叶一小把然后煮水后泡脚,泡到全身微微出汗,千万不能大汗,不妨是一个好法子(具体也要看情况,配合医生做调整哦)。

  对于身体寒湿重的人。每周1-2次用艾叶水泡脚是可以的,但用艾叶水泡脚的同时,必须停吃寒凉的食物,还可以在用艾叶水泡脚同时,喝上一杯生姜红枣水,既去了寒又不泻气。

  饮食补阳气


  那么还有什么其他方法温阳呢?就是饮食。那么在饮食上,我们首先大家不要吃寒凉的东西,不要吃药性是寒凉的东西,这个就要学了,要懂一点。如果您能控制住了,同时再吃一点温补的,我觉得这个效果就会好的。

  温补的注意什么呢?大家记住,注意忌讳大热的东西。我阳虚,那我就天天麻辣火锅去吧,这个好啊!您天天麻辣火锅,跟炉子上点火,壶里没水差不多一样的道理,您的火力太猛了,这个不行。

  怎么样呢?我们应该甘温补脾,您脾肾慢慢补,一点点小火慢慢补,这样的效果反而是更好的。你本来是阳虚体质,结果吃的又腹泻,又闹肚子,又满脸是包的,那是把身体反而补乱了。我们一点点甘温去调理,效果更好。

  另外就是汤类,大家做汤,您说我炒菜的时候,我加点热性的东西,当然也可以了。但是这个汤,大家里面放点滋补的东西,用一些药食同源之品,常见的补阳气的中药和食物:黄牛肉、羊肉、虾、韭菜、陈皮、茴香、桂圆、海参等。北方冬季寒冷,可补温热食物,如牛肉、羊肉;而南方气候较温和,应清补甘温之味,如鸡、鸭、鱼类更加适合。

  所以食疗如果大家能学会了,如果能把厨房里这些东西掌握了,我觉得大家就已经到了很高的境界了,您养生基本就没问题了。我们之所以阳虚,有可能是之前都不懂这些,把自己身体给伤害得一塌糊涂。那么现在我们知道学习了,就要从各方面开始调整,一点点去调去,我相信身体一定会越来越好的,阳气一定会越来越旺盛的。